作者究竟主要恨什么?
tianluo
2025-04-21 21:19
阅读数 651
文章标签
恨意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关于作者在诗中主要“恨”什么,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从表面上看,诗中直接呈现出的是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爱情的遗憾之“恨”,唐玄宗对杨贵妃宠爱有加,“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两人度过了一段甜蜜恩爱的时光,安史之乱的爆发打破了这份美好,杨贵妃在马嵬坡香消玉殒,唐玄宗被迫舍弃爱人,“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此后,唐玄宗陷入了无尽的思念与痛苦之中,“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这种生离死别的爱情悲剧,让人为之动容,作者似乎是在为这段真挚却又无奈的爱情感到惋惜和痛心,恨命运弄人,使得这对有情人不能长相厮守。
但从更深层次来讲,作者的“恨”或许有着更广泛的社会意义,唐玄宗后期沉迷于杨贵妃的温柔乡,“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荒废朝政,导致政治腐败,国家危机四伏。“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安史之乱的爆发让百姓生灵涂炭,社会动荡不安,作者可能是在“恨”唐玄宗因沉迷美色而误国,恨封建统治者的荒淫无道和昏庸无能,导致了国家的衰败和人民的苦难。
《长恨歌》也可能蕴含着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之“恨”,曾经繁华的大唐盛世,在一场战乱后逐渐走向衰落,昔日宫廷中的歌舞升平、奢华富贵都已成为过眼云烟,只留下一片凄凉的景象,作者通过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故事的描写,以小见大,反映了历史的沧桑巨变,表达了对这种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的无奈和遗恨。
《长恨歌》作者的“恨”是多方面的,既有对爱情悲剧的同情之恨,也有对统治者误国的批判之恨,还有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之恨,这些复杂的情感相互交织,使得这首诗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评论列表
-
当断难断才最伤 发布于 2025-04-21 21:33:57 回复该评论
作者的主要恨意,不在于文字的贫瘠或情感的苍白;他痛心疾首的是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沉默失语的声音,是那被遗忘的时代里无数个未竟之梦、无望之人所遭受的不公与冷漠——这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令人愤慨难平!他用笔为剑刺破虚伪的面纱:真正的敌人不是纸上的墨迹斑驳而是现实中人心的麻木和历史的重演。——这是对时代良知的拷问和对人性深处的无情揭露。(148字)
-
未轻叹 发布于 2025-04-21 22:41:37 回复该评论
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主要情感,是对社会不公、人性冷漠以及个人遭遇的深刻痛恨。
-
微雨燕双飞 发布于 2025-04-22 00:11:43 回复该评论
作者究竟主要恨的是那些试图用刻板印象和偏见来定义他人,却忽视了个体差异与复杂性的社会现象,这种对真实性和多样化的排斥让他深感痛心💔!
-
初影 发布于 2025-04-22 04:25:46 回复该评论
作者在XXX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反思表达了对社会冷漠、人性疏离以及不公现象的不满与痛恨,他/她渴望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相待和社会公正。
-
独影叹 发布于 2025-04-29 08:59:05 回复该评论
作者的心中仿佛住着一位挑剔的批评家,对世间种种不公与冷漠投以冷峻的目光,他主要恨的是那些让温暖阳光无法照进人心的冰冷角落。
-
深海沉石 发布于 2025-04-30 10:43:13 回复该评论
作者在XXX中,其笔触不仅限于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恨意表达,他/她更多地是在探讨人性中的复杂情感与社会的阴暗面——从个人遭遇的无奈到社会不公的无情揭露;从小人物的挣扎求生到大环境的冷漠旁观,XXX,实则是对整个时代、人性的深刻反思和批判性审视:究竟是体制之弊让人心寒?还是人心本恶使世界蒙尘呢? 这一问句贯穿全文始终,引人深思不已……